见证苹果华为厮杀的华强北,留不住风口的宿命感     DATE: 2023-12-01 04:07:55


全文共4795字,证苹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时代不等人 ,更不等“跟随”“模仿”的为厮人。

记者丨杨月涵

“草根是华强最有生命力的,一根一根草连起来 ,北留不住就是风口茂盛的草原。”

2021年底 ,命感电影《奇迹·笨小孩》定档 ,证苹配合“‘奇’心协力”版海报,果华官微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 。为厮几个月后的华强概念海报中 ,电路板元素巧妙地融进深圳的北留不住地标性建筑 ,《奇迹》的风口故事原型 ,正是命感十几年前的华强北 。

然而  ,证苹“茂盛”起来的华强北,一边可见证着苹果与华为在高端机市场上的无声厮杀,一边直视着自身命运的由盛而衰 。

那些穿行于无数档口的匆忙脚步,除了“搞钱”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可是,靠老本行“搞钱”越来越难了,怎样办 ?

iPhone已经不需要抢了 ,

华为“赢麻了”

“正在加班加点生产 。”

9月25日,深圳春茧体育馆,对于不久前突袭式开售的Mate 60 Pro系列产品,华为余承东几乎仅仅字未提,仅仅用这样一句话草草概括。

但某种程度上,这句话产生了“一句顶一万句”的效果。

加班加点生产的背后  ,是Mate 60 Pro系列产品现象级抢购的事实。而这种现象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四年制裁之后 ,华为不仅突破封锁回归,还与老对手苹果顶峰相可见 。

华强北,正是可见证这种对决的另一片“战场” 。

这里没有“正主”暗戳戳地较劲 ,也没有双方粉丝剑拔弩张的对垒,但一切早在消费者 、档口与黄牛之间的流转中明码标价,高下立可见 。

“今年的苹果都是亏钱的,‘遥遥领先’才赚钱。”在远望数码商城一楼,陈喆(化名)经营着一家以零售为主的档口 ,销售一点儿二手手机和相关的高仿配件 。


比起赛格广场华强北“地标”一般的存在,远望数码商城的名气要小一点儿。但在得知记者要去买手机的时候,一位当地居民直接建议 ,“往前走两个红绿灯  ,买手机要去远望 ,买配件才在赛格”。

陈喆坦言 ,iPhone已经不需要抢了。

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这些档口间 ,原价9999元的256G版本iPhone 15 Pro Max ,黄牛的出手价仅仅有9700-9800元之间 。相比起来,往年iPhone发新机之后,高端版本的溢价情况至少要持续两个月。

但这一次,iPhone 15的高端款溢价情况仅仅持续了一天 。而华为Mate 60 Pro系列至今仍处于抢不到货的状态 ,即便黄牛也无能为力 。


图片来源 :华为商城截图

说这番话的时候,陈喆的眼睛仍然紧紧盯着手里的两部手机 ,双手不停地飞快滑动着屏幕,为另一头的需求寻找对应的报价。

在这里 ,同时操作两三部手机似乎已经成了档口老板的必备技术,那方小小的手机里有密密麻麻的报价单,成为串起华强北庞大电子买卖的毛细血管 。

对于供不应求的机型,零售档口的货源,一方面来自三楼的批发区 ,另一方面来自黄牛  。黄牛从官网抢货,或者从各处加价收货 ,再加一层价钱卖给档口,最后由档口加价卖给最终的消费者 。

远望数码商城的门口,一位黄牛对北京商报记者聊起,刚开售的时候,原价6499元的12G+512G版本华为Mate 60 Pro溢价仅仅有几百元,但现在溢价后的价钱已经达到了8800元左右,“往年苹果溢价很严重,但今年情况出现了明显的下滑,iPhone 15 Pro仅仅有256版本还能溢价1000多 ,512版本基本平进平出 ,其他还有破发的情况”。

当记者询问是否有雅川青的12G+512G版本Mate 60 Pro时 ,一位档口老板拿出了柜台里的真机,然后在手机上打出了8300的数字 ,神秘地向记者介绍说“给你这个价” 。这部手机的数据显示,机器已于9月16日激活  。

从楼上到楼下,

组装一部iPhone

“iPhone 15发布的当天 ,这里就已经有工厂拿到原版的苹果Type-C接口数据线 ,并开头研究了 。”一位档口的老板告诉记者 。

关于iPhone,华强北曾流传过一句高度的概括:从一座数码城的楼上走到楼下,就能组装出一部iPhone。

华强北的神奇之处还远不止于此 。这位老板向记者提到,华强北不少电子工厂都有国外的合作客户,一旦苹果出了什么新产品 ,这些商家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这件产品 ,然后拆机研发,再配比出来。


相比起来 ,赛格电子市场可以算得上是手机壳的主场。

李姐自己订购的华为Mate 60 Pro还没等到有货,她的店里就已经摆出了不少Mate 60 Pro的手机壳,“我们是做出口买卖的 ,模具本就要走在机器前面 ,而且我们的公司也早就拿到了真机测试出了相关的数据” 。

还有档口直接贴出了一纸声明:苹果15系列包数据 ,欢迎拿样 。

兵贵神速,在华强北体现得淋漓尽致 。

但无论是华为与苹果的高端机决战“映射”,还是iPhone配件的神速“配比”,都仅仅是这片市场众多切面的一角 。曾有人打趣,华强北的一场堵车 ,都能引发全国零售市场手机及配件价钱的波动 。

华强北商业区的前身,是生产电子 、通信 、电器产品为主的工业区 。上世纪80年代,华强北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加工业  。1988年 ,赛格集团在华强北成立了首家中国电子市场赛格电子市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后全国各地的商家和企业敏锐地嗅到商机,纷纷进驻。


如今面积仅仅有1.45平方公里的华强北  ,却聚集了赛格电子市场  、华强电子世界 、远望数码商城等全国闻名的交易市场。

他们可见证了华强北的辉煌 :腾讯的OICQ就起步于赛格广场的五楼,神舟电脑、TP-LINK路由器等知名品牌也都在这里启航。据不完全统计 ,从华强北至少走出了超50位亿万富豪 。

而在微观的视角里 ,“一米柜台”的吸金故事也打造出了人人都能赚钱的造富神话 。

“人在深圳 ,想要搞钱的欲望都会比在别的城市大。”

在与北京商报记者的交流间,华强电子世界的一家商户如此感慨道。站在数码商城林立的十字路口,繁忙感扑面而来 :档口伙计拉着载满成箱货物的推车  ,急匆匆地穿梭于街头巷口 ,成为华强北一道独特的景象;夜幕降临,无数仅仅大箱子堆放在临街的店铺门口,等待运往全国乃至世界的各处 ,路上的货拉拉堵成一条长龙;国际物流、包装用品的招牌排满一条街……


数据显示 ,目前 ,华强北辖区商事主体已突破10万户 ,较2019年增加1.6万户,增长超17% ,其中小微企业6.7万家 、个体户4.2万户 。截至2022年底,华强北有专业市场35家 ,商户数量近2万,批零业规上企业营收约1340亿元 ,创下了电子商户数量、营业面积  、产品种类、年销售额等4个全国第一。

不靠“山寨”靠什么

在外界的总结中,华强北的档口更像是“前店”,而珠三角产业链配套的高度成熟则提供了“后厂” ,在生产 、分销等环节的高效协同之下 ,形成了专业且细致的产业链。凭借着这样的优势 ,华强北一度燃起了山寨机时代的辉煌岁月。

但历史的发展不会一成不变,以市场为绝对导向的华强北,也不可避免地被时代“逼着”前进,从芯片到矿机,场场不落。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风中 ,华强北真的转型成功了吗 ?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


如今档口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依旧充满了“苹果味”。一排排摆着的手表、耳机 、手写笔 ,在外观上与苹果的产品几乎无差。但在这里,高仿似乎从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


在这里 ,“二代Apple Pencil”仅仅要120元。有消费者与老板来回拉扯几轮,最终以90元的价钱成交 。消费者的犹豫在于这款笔是否拥有原版的压感效果 ,而促使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的 ,是老板熟练且肯定的回答,后者不断强调 ,这款是原版1:1的复刻 。

最终双方以90元的价钱成交 。苹果官网显示 ,这款产品的售价为999元。

而当年的山寨标签 ,至今也仍影响着华强北的声誉  。在为记者指路时 ,那位当地居民不忘提醒 ,“不敢保证这里的机器没有问题”。他甚至建议,要是要买iPhone ,最好去世界之窗的苹果专卖店,“华强北的专卖店都不必定是真的” 。

时代不等人,更不等“跟随”“模仿”的人 。


鼎盛时期的华强北,是全国经营商户最多、产品最全 、销售额最高的电子商业街区。2008年第十届高交会上,华强北更是一举拿下“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

当时有报告称 ,2008年中国山寨手机的出货量为1.01亿部 ,到了2009年,预计达到1.45亿部之多。在印度、俄罗斯 、巴西等新兴市场,山寨手机更是尤其盛行。

但仿制链条的野蛮生长,也让华强北遭遇了反噬。

2011年开头 ,深圳有关部门给出了华强北的新注脚:“品质华强北”“诚信华强北” 。同年,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营造良好市场形象,有关部门对华强北山寨市场展开严打。而在持续的高压整治下,华强商圈出现一度“关 、停 、并 、转”潮。

与此同时,市场也开头向华强北施压。苹果手机逐渐兴起 ,小米、Oppo、vivo等品牌蜂拥而至 ,他们在质量和价钱之间的内卷 ,彻底挤压了山寨机的生存空间,连同华强北一起,印证了那句老话:市场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


不管是市场的自发调整 ,还是城市的产业升级 ,华强北都面临着转型的必然结局。基于产业链优势鼓励创新,似乎是华强北转型最合乎逻辑的一条路 。

根据深圳晚报的报道,2017年 ,福田区就曾发布《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方案三年内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十大行动”,从产业空间、业态提升 、品牌打造等方面扶持华强北创新发展 ,提升华强北商圈综合竞争力 。

2018年,福田区又出台了《华强上步片区产业空间共给侧改革专项政策》以及支持专业服务业 、时尚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

此外 ,街道还为企业搭建上下游关系,推动人才沙龙与赛格众创空间 、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等机构深度合作 。截至当时,走出去的项目超30个 ,推动“个转企”200余家 。2022年前三季度授权专利数1357个  ,同比增长6.2%。

总能赶上风口,

却总也留不住风口

华强北的转型故事里,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笔——“电子厂的美妆改造”。

2017年 ,华强北在电子通信产品的更新换代中没落了下来 ,因而紧挨着香港 ,货物流通方便 ,华强北把目标锁定在了重大的化妆品市场 ,一场轰轰烈烈的化妆品转型随之开启。

其中明通数码城被看作是华强北向美妆方向转型最成功也是最彻底的一个。

远望商城旁边的一条小巷往里走,就能看到明通数码城的入口  。但在走访期间 ,看到的消费者寥寥无几  。

面对记者的询问,明通数码城外的安保人员不耐烦地强调:“现在买卖不好了 ,以前人老多了。”


转折发生在2020年末。深圳海关缉私局联合当地警方 ,在华强北破获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6亿元的化妆品非法走私大案 ,抓获犯罪嫌疑人36名  ,打掉走私团伙4个 。

据悉,在此次打击走私案中,华强北的明通、曼哈美妆城是重点场所。事发后,旁边商城的美妆店铺也惊慌失措 ,纷纷关门 ,连夜把货运走,华强北的转型也一并画上了休止符。至今 ,明通数码城的大厅里还挂着“打击走私”的条幅。

总能最快地赶上风口,却总也留不住风口,华强北好像陷入了一种“宿命感”。类似的故事还在重复上演 ,一位档口老板向记者回忆,最早他从事的是芯片行业 ,但因而发觉“水太深”,转向消费类电子,从二手手机起步。


资料图

至今 ,他的柜台里依旧还摆着数部手机 ,但已经从真机变成了模型。要不了多久  ,这些模型也会消失在柜台,为其他智能手表 、吹风机等产品腾地方 。

放弃二手手机买卖 ,一方面是因而售后问题太多 ,另一方面是成熟的线上二手交易平台正把压力无限传至线下 ,“就像转转,它的机制已经相对建立得很完善了,我们这些小商小户肯定竞争不过他们”。

《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中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从2015年约3000亿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破万亿 ,预计2025年将达到接近3万亿的市场规模。乘风互联网电商,二手平台也悄然兴起 ,先后涌现出闲鱼和爱回收以及转转等平台 。


入夜 ,华强北的步行街上亮起璀璨的灯光 ,夜市开头了 。好像街上的每一个人,都与“电子”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

但又好像全然没有联系。

他们会在临时摆起的小饭桌前聊起芯片行业的起起落落,也会谈起自己在IT行业十几年的兜兜转转。

买了华强北版“二代Apple Pencil”的消费者,最终还是没能看到他最在意的压感效果。他安慰自己 ,90元还想买到什么呢 。幸运的是,档口老板爽快地同意了退货。

编辑丨汪乃馨

图片丨北京商报 、华为商城截图、苹果官网截图